主线任务涉及的舰船类型主要分为护卫舰、驱逐舰、巡洋舰、战列巡洋舰和航空母舰五大类。护卫舰作为初期主力,成本低且生产速度快,适合执行护航、巡逻和侦察等轻型任务,其优势在于战损后对资源消耗影响较小。驱逐舰则是过渡期的重要选择,火力与机动性较为均衡,但需要合理搭配模块以应对中期任务需求。巡洋舰作为综合性最强的舰种,通常在6级基地解锁后成为舰队核心,其火力、防御和功能性远超驱逐舰,但建造成本较高。
主线任务中后期会逐步引入战列巡洋舰和航空母舰这两类高级舰船。战列巡洋舰护甲普遍超过11万,基础火力可达3万以上,但建造时间长达数小时,需提前规划资源。航空母舰能够搭载战斗机和护航艇,功能性极强,但8级基地的解锁条件使其成为大后期内容。需舰船性能不仅取决于类型,还与其子型号和模块配置密切相关,例如侦察型、支援型或重炮型等变体会显著改变战术定位。
资源采集类舰船虽不直接参与战斗,但对主线任务推进至关重要。工程船分为大、中、小三种规格,优先建造大型工程船能显著提升资源采集效率。工程船需搭配仓库舰以增加存储容量,减少往返时间。战斗舰船与工程船的人口分配需严格分离,初期过度建造战斗舰船可能导致资源链断裂,建议优先满足采集需求再逐步扩充舰队规模。
舰船强化系统是主线任务的关键支撑。通过蓝图研究获取技术值后,可针对性提升舰船属性:护卫舰优先强化护甲和闪避,驱逐舰侧重火力和机动,巡洋舰则需平衡攻防属性。科研树的解锁顺序应配合当前任务阶段,例如优先研发金属提炼技术可缓解初期资源压力。不同势力的舰船存在特性差异,海雷丁家族等势力提供的特殊蓝图可能改变常规配舰思路。
主线任务后期对舰队协同要求极高,需组建包含前排抗伤、中排输出、后排支援的标准编队。护卫舰和部分驱逐舰适合作为前排,巡洋舰和战列巡洋舰承担主力输出,航母则提供空中支援。移动速度差异会导致舰队脱节,建议将低速舰船编入主力队,高速舰船单独组成机动分队。攻城类舰船可额外编组,专门针对特定任务目标。
FG300侦查型护卫舰凭借常规速度1400、曲率速度6300的机动性成为首选,其18点技术值即可完成基础强化。卡利莱恩级侦查舰具备隐形能力,适合高危区域探测。侦查船使用时应规划合理航线,优先探索黑色未开区域,并通过动力系统加点提升生存能力。这类任务虽不涉及直接战斗,但对后续主线发展具有战略意义。